(資料圖片)
上海2023年4月7日/美通社/ -- 普華永道今日在中國18個城市同步發布《在華跨國企業高管洞察:亞太供應鏈重塑》調研報告。調研發現,大部分受訪在華跨國企業高度認可中國供應鏈的獨有優勢,仍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,但同時跨國企業也面臨著地緣局勢不明朗、市場增長放緩及經營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,部分外資正考慮調整他們在中國的供應鏈布局。報告也進一步揭示了跨國企業在供應鏈運營中面臨的數字化、ESG(環境、社會和治理)和人才方面的挑戰,并就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。
全球供應鏈正在逐步重塑,在亞太地區和中國,企業調整供應鏈、產品和服務多元化的訴求日益迫切,同時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外資在經濟中的作用、供應鏈的韌性。在此背景下,普華永道于今年3月舉辦的在華跨國企業高管早餐會以亞太區的供應鏈重塑為主題,對百余位參會的跨國企業高管進行了現場調研,以了解他們對中國供應鏈吸引力的評價,以及跨國企業在中國供應鏈戰略方面的未來計劃和面臨的挑戰。長遠來看,跨國企業應提前研判局勢,未雨綢繆,提早主動進行供應鏈布局調整,為達到安全和效率的平衡實施多元化戰略,以期在更加復雜的商業環境中獲得業績增長并保持可持續發展。
在中國對跨國企業供應鏈的吸引力與挑戰方面,調研顯示,一方面,超過八成的受訪企業將"本地市場巨大"列為其在中國建立和保留供應鏈的考慮因素,完善的產業鏈和相關的配套設施(40%)以及基礎設施完善(36%)位居第二和第三位。此外,供應鏈敏捷程度較高(32%)、人力資源豐富(22%)以及較高的工商業數字化水平(14%)也是吸引跨國企業的重要因素。談及挑戰,近八成受訪企業將"地緣局勢不明朗"視為其在中國面臨的最大供應鏈挑戰。市場增速放緩(43%),人力、物流等生產成本上漲(39%)位居第二和第三位。低成本國家的競爭(25%)、歐美制造業回流政策(20%)、人才缺乏(18%)和環保政策(17%)也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。
從跨國企業的供應鏈計劃及考量來看,調研顯示,大部分跨國企業依然愿意留守在中國市場,其中超過70%的受訪企業表示沒有考慮將生產或采購部門遷出,顯示出對中國市場發展的高度信心;正在考慮是否遷出但未有定案的受訪企業占18%;12%的受訪企業已經或正在將部分供應鏈或采購部門移出中國。在已經、正在或者考慮把供應鏈移出中國的受訪企業眼中,越南、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是排名前三的目的地。這三國的人口數量大,市場大且勞動力供應充足。近年來,這幾國政府也陸續推出改革和招商引資政策,吸引外資入駐。在調整供應鏈的考量方面,調研顯示成本是跨國企業選址時的首要考慮因素。勞動成本和可獲得性問題最受企業關注,占65%;物流成本和交貨時間(46%)以及貿易和關稅問題(41%)位列第二和第三位。受訪企業近七成同時選擇了三個因素,考慮較為綜合全面。整體來看,雖然中國的部分要素成本已經遠超東南亞國家,不過得益于勞動效率高、物流領域競爭力強,以及關稅水平整體較低,中國在亞太乃至全球制造業中仍然具有較高的吸引力。
此外,調研還顯示跨國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面臨多元挑戰:內部團隊難以轉變目前的工作方式(43%)、預算不足(40%)以及缺乏各業務層級的支持(33%)是其前三大挑戰。在踐行ESG(環境、社會和治理)方面,跨國企業面臨ESG標準差異大、缺乏明確指引(56%),供應商協調難(40%),人才(38%)以及工具缺乏(30%)等挑戰。在人力資源和組織挑戰方面,跨國企業面臨關鍵人才流失(42%)、缺乏本土高管(38%)和文化差異問題(35%)等挑戰。這些調研結果與此前普華永道年度CEO等相關調研的結論相互契合,進一步顯示出很多跨國公司高管對這些問題已有了充分認識,并具有對這些領域進行重點投資的意愿,以更好地應對挑戰。
普華永道全球跨境服務中國主管合伙人黃耀和表示:"我們看到,雖然受宏觀環境影響,跨國企業調整和分散供應鏈風險的策略再審視還將繼續,不過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,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既有優勢對外資仍有較大的吸引力。同時,在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框架下,中國正不斷深化與各成員國合作關系,在新一輪供應鏈轉型的機遇中,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有著巨大的合作前景。隨著政府不斷推出舉措改善營商環境,擴大市場準入,增強中國供應鏈在世界舞臺的競爭優勢,我們相信跨國企業將享受到相關紅利,對未來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增添更多信心與期待。"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中南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: 浙ICP備2022016517號-4 聯系郵箱:514 676 113@qq.com